文章编号 | 标题 | 作者 | 年卷期:起始页码-结束页码 | 下载次数 | 复制 |
20200114 |
再论中国近现代建筑研究的时空观
|
赵辰
|
2020,(1):92-95
| 1636 |
|
20220210 |
碳中和导向的气候适应性建筑设计演绎—— 以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可持续发展互动研究中心为例
|
舒欣
|
2022,(2):68-75
| 1635 |
|
20220107 |
重建共有性:犬吠工作室的行为学之道
|
谭大雷 王国光
|
2022,(1):59-67
| 1614 |
|
20200110 |
从工业考古学视角看英国工业建筑遗产研究
|
罗文婧 张路峰
|
2020,(1):69-77
| 1539 |
|
20210312 |
基于《营造法式》“缠柱造”做法复原的
“楼—阁”概念辨析
|
喻梦哲 惠盛健
|
2021,(3):95-102
| 1521 |
|
20210217 |
“梁陈方案”未获采纳之原因的历史考察——试谈规划决策影响要素的分层现象
|
李浩
|
2021,(2):120-126
| 1513 |
|
20210304 |
图解静力学:一种实现强结构的操作方法
|
[ 德 ] 托尼·科特尼克 文 王帅中 译 曹婷 校
|
2021,(3):21-25
| 1427 |
|
20200213 |
夏昌世和莫伯治的庭园理论分析
|
林广思 雷可心
|
2020,(2):106-114
| 1424 |
|
20200109 |
中国近代实验室之华中水工试验所建筑设计
方案研究
|
童乔慧 唐莉 吴歆瑀 杨飞
|
2020,(1):61-68
| 1421 |
|
20200116 |
现代性—— 一个建筑知识史的视野
|
李华
|
2020,(1):103-109
| 1346 |
|
20200303 |
从“昙花一现的未来模式”到“现代主义的
更新范例”:伦敦巴比肯重建回顾及对城市更
新的启示
|
杨震 于丹阳
|
2020,(3):18-27
| 1319 |
|
20220101 |
“地域性”批判还是救赎?——英国桂冠建筑师埃德温·勒琴斯的建筑实践解读
|
童乔慧 董梅雪 胡嘉渝 董贺轩
|
2022,(1):4-14
| 1244 |
|
20200108 |
美国建筑的奠基者安德鲁·杰克逊·唐宁
|
王伟鹏 赵冬梅
|
2020,(1):56-60
| 1241 |
|
20200207 |
包豪斯理念——德意志制造联盟的延续:
从“转向艺术”重返标准与“科学”(再续)
|
[ 瑞士] 沃纳·奥克斯林 文
赵越 毛艺乔 译
赵越 校
|
2020,(2):56-64
| 1205 |
|
20200119 |
从个案积累到领域拓展:中国近代建筑史研
究深入的若干可能
|
刘亦师
|
2020,(1):129-133
| 1182 |
|
20210305 |
建筑与结构设计之“合”——石上纯也与佐藤淳的合作访谈
|
周艺蓝 武卿 [ 日 ] 石上纯也 [ 日 ] 佐藤淳 文 边丝妮 绪杏玲 译 王帅中 陈义龙 校
|
2021,(3):26-38
| 1167 |
|
20200313 |
形与力的平衡
——基于偏心伞结构应用的建筑设计策略研究
|
张墅阳 王扬
|
2020,(3):91-99
| 1165 |
|
20210202 |
赫尔佐格和德梅隆:石屋——在人文与非人文之间
|
[ 瑞士 ] 菲利普·乌尔施布隆
|
2021,(2):8-12
| 1121 |
|
20210210 |
从历史中心到历史城市:类型学与形态学主导的意大利当代城市规划实践
|
谢舒逸
|
2021,(2):65-71
| 1119 |
|
20190619 |
《建筑师》杂志 · 2019“天作奖”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获奖作品与评委点评
|
|
2019,(6):130-141
| 1111 |
|
|